本文为作者于2024年11月30日的田野调查手记,整理于2024年12月2日。公众号链接:田野调查手记 | 对京郊农旅创业团队的深入访谈之一
时光荏苒,又一段光阴悄然而过。在大三伊始的时光里,我在专业学习之余,继续坚持下乡调研。在近期,与新老实践团的团队成员们一道,踏入北京乡村,继续“乡村旅游数字化”的研究课题。这一次,我们的调研对象是北京乡村的"乡野计划"创业团队。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,我们深入访谈了这些创业者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,并研究了乡村基层与经营主体的有机联动模式,以期挖掘出农旅发展的可复制性思路。
我们首先了解到,"乡野计划"的创始人从高中就开始创业,至今已有六年时间,经历了团队从广东起步、到向北京区域的延伸。相比南方乡村,北方乡村的农旅经营模式具有更强的推广性和复制性,这源于其场景设计难度高、消费者到访便利性差,因此对更多、更广的乡村地区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,但这也意味着创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
"乡野计划"团队及其他大学生创业者们,正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,积极探索实践之路,从广东来到了北京乡村。
访谈过程中,我们发现:“乡野计划”创业团队中这一批有志向、有勇气的年轻人,通过创新模式,切实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。他们突破了传统农文旅模式的局限——过去往往是通过堆砌场景、丰富游乐设施等手段,将乡村改造成景点,往往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生态,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在乡村振兴工作中,"因地制宜"的理念尤为重要。为此,“乡野计划”团队结合“自带流量”的乡村庭院这一核心场景,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不同“模式”策略,从而打造出其核心优势。
- 首先,对于年轻群体,不仅要针对其追求新鲜感、生活压力大的特征推出新场景,更要挖掘其合伙创业的潜力。一方面,引入“青年养老院”的模式,抓住青年人有养生意识、但对“爹味”养生教育反感的需求,打造线上带货乡村养生产品、线下开展周末乡村活动的新业态;另一方面,通过讲好创业故事,吸引更多热爱乡村的有志青年了解、喜爱、合伙加入创业事业,特别是打破青年对乡村创业时间、金钱成本过高的印象,鼓励青年(特别是大学生)在周末、课余加入乡村事业。而在北京,乡村众多有需求,城市大学生亦十分需要机会、人数众多,打造社群生态应该能产生不错的效益,这为我们带来极大的启发。
- 其次,对于家庭、团体出游者,其消费潜力大,是乡村经济的有力助推者,需要以乡村体验为核心需求、休闲内容为核心内涵,打造“养生+度假”的模式。创业团队提到,虽然这一类群体“有钱有闲”,但不可以流量博眼球、创造“网红打卡地”的方式来改造乡村,而应该在所有视觉内容(肉眼可见的)、活动内容(真实体验的)上还原乡村生活,不光是在小院部置应季植被景观,更是在活动中融入乡村体验。
- 最后,对于老年(中老年群体)旅游群体,即所谓“银发经济”,需要分地域处理。以北京为例,该群体具备显著的“同类相聚”特征,不同圈层之间的“鄙视链”较为严重。对于大部分乡村创业者而言,无法触及其高端圈层,因此只能走中低端路线,其医疗、意外风险却无从降低。因此,只建议与旅行社等相关担保方合作,承担配套内容。
通过下乡调研,我在感悟乡村、与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,深切体会到近年来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、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,也深刻感悟到乡村创业者、大学生返乡人的不容易。我们当以自己的力量,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,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,无论身处哪一行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