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作者于2024年11月30日的田野调查手记,整理于2024年12月2日。公众号链接:田野调查手记 | 对京郊农旅创业团队的深入访谈之一

时光荏苒,又一段光阴悄然而过。在大三伊始的时光里,我在专业学习之余,继续坚持下乡调研。在近期,与新老实践团的团队成员们一道,踏入北京乡村,继续“乡村旅游数字化”的研究课题。这一次,我们的调研对象是北京乡村的"乡野计划"创业团队。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,我们深入访谈了这些创业者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,并研究了乡村基层与经营主体的有机联动模式,以期挖掘出农旅发展的可复制性思路。

03ff51082a28f3602734497274a9461.jpg
图为团队成员对“乡野计划”创业者展开深入访谈

我们首先了解到,"乡野计划"的创始人从高中就开始创业,至今已有六年时间,经历了团队从广东起步、到向北京区域的延伸。相比南方乡村,北方乡村的农旅经营模式具有更强的推广性和复制性,这源于其场景设计难度高、消费者到访便利性差,因此对更多、更广的乡村地区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,但这也意味着创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

"乡野计划"团队及其他大学生创业者们,正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,积极探索实践之路,从广东来到了北京乡村。

访谈过程中,我们发现:“乡野计划”创业团队中这一批有志向、有勇气的年轻人,通过创新模式,切实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。他们突破了传统农文旅模式的局限——过去往往是通过堆砌场景、丰富游乐设施等手段,将乡村改造成景点,往往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生态,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在乡村振兴工作中,"因地制宜"的理念尤为重要。为此,“乡野计划”团队结合“自带流量”的乡村庭院这一核心场景,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不同“模式”策略,从而打造出其核心优势。

通过下乡调研,我在感悟乡村、与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,深切体会到近年来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、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,也深刻感悟到乡村创业者、大学生返乡人的不容易。我们当以自己的力量,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,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,无论身处哪一行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