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作者于2024年11月30日的田野调查手记,整理于2024年12月4日。公众号链接:田野调查手记 | 对沙门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深入访谈

近年来,人才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“风口”,党和国家通过政策引导、合适激励,鼓励青年人才下乡创业、为振兴乡村产业贡献青春力量。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,深入乡村基层,开展乡村创业、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等职务,探索出了政府、村集体、创业团队的有机联动模式,为地方乡村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青年人朝气蓬勃,能在打造乡村内容、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,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。正如延庆区大庄科乡沙门村驻村第一书记所言,作为青年人,他的梦想是为乡村留下一个产业、聚集一些人气、增添一些温度。其中,最直接的手段则是线下联系村民、线上宣传村庄。就后者而言,青年人在运营新媒体上,能带来新思路、新活力。

Snipaste_2024-12-04_23-01-50.png
图为驻村第一书记向团队介绍沙门村

然而,青年下乡创业、乡村人才振兴并非易事,各个环节均有艰难险阻需要克服。

一方面,在线下与村民建立联系的过程,往往并非是一帆风顺的。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、支持创业者的工作,因此更加需要正确的引导、充足的耐心。同时,村民的高期望也给创业者带来直接的压力,总会担心由于一次做不好而受长时间的排挤。这些原因更对乡村青年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。

另一方面,在线上对村庄进行宣传布局时,也会触及团队缺失、技能匮乏、精力有限等困难。文案、拍摄、剪辑和活动组织均需要人手,而驻村书记等职务的本职工作注定了线上宣传只能作为副项,其更新频率、内容质量、制作时长容易达不到要求,导致转化率低、陷入困境。因此,不仅需要多从人才振兴模式上来寻求变局、向相关主体寻帮助,更需要坚持不懈、静待流量破层。

除此之外,青年创业者本身的性质也是原因之一。许多年轻人“留不住”的原因是所谓“目标与自由”之间的矛盾。从本质上来说,乡村经济效益不如城市创业的直接,很多年轻人下乡创业的重要动力是追求自由——生活节奏的相对自由与经济上的相对自由,而投标政府项目虽能获取创业资金的支持,却会一定程度上设立目标,让许多人感到不那么“自由”了。

不难看出,党和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,并在政策端集中发力,推出乡村人才振兴计划,着力孵化乡村人才。以延庆区为例,仅该年度,区政府已投入40万以上的资金支持区创业中心,并将各类乡村振兴项目归总为乡村人才计划,以之为申请资金的集中端口,“乡野计划”团队正是利用了这一机会。由此,在沙门村形成了村集体出地、政府投资、创业团队运营的联动模式,产生了良好的效益,这正是乡村人才振兴的范本。

乡村人才振兴不是要孵化本村村民,更不是要以资金大力引入外来服务者,而是要激励真正热爱乡村的人,让人尽其材,都能投入其感兴趣、有热情的事业,才能为乡村振兴做出卓越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