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作者于2024年11月30日的田野调查手记,整理于2024年12月8日。公众号链接:田野调查手记 | 对大庄科乡的农旅产业调研及经验总结
最近,“西部计划”志愿者的相关新闻在各大平台“刷屏”了。21年来,54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和西部双向奔赴,一句“这里需要我”,就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,为西部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志愿服务,下乡建设,把青春奉献给祖国需要、党和人民需要的事业,是多么伟大而又崇高的行为。
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,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例子。在我们身边,我们通过一直以来的课题研究,接触到一大批这样的党员、共青团员。从“大学生村官”的旧称,到“驻村第一书记”等称呼,他们始终接力奋斗、不忘初心,为建设乡村、振兴乡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在北京市郊,延庆区大庄科乡,正是有一批批驻村书记在这片土地上不缀耕耘,使得沙门村、东王庄村等村庄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。以大庄科乡最小的行政村——沙门村为例,其人口仅20余户,几乎均为中老年人,优质劳动力严重不足。但勤奋、团结、执着的沙门人在党支部的引领下,艰苦创业,把小山村一步一步建设成为美丽新农村。
正所谓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,自2013年沙门村完成新农村改造以来,其最先要的任务即是修缮道路。我们实到此地时,其蜿蜒平整的公路,是2023年政府为周边乡村投入数万亿元、改善道路、路灯等设施条件后的效果。回溯以前,在第一条道路开辟之时,很大一部分工作甚至要靠村民自愿,这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、党支部的动员。
乡村振兴,一方面要依靠党组织和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,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。在直接支持上,地方工作者需要依靠申请制,向上级申请专项项目支持,同时要用自身能力保证其落地,这一过程涉及到资源分配的竞争。在间接支持上,相关融媒体部门能提供宣传支持,包括官方渠道宣传推流、协助拍摄,以及自媒体流量扶持等;但正如之前调研中所发现的,对于前者来说存在人并缺乏、精力不足的困难,后者多依赖在内容上附上平台相关标签(TAG)的形式,不仅只提供“泛流量”扶持,而且可能起到反向的负面作用。除此之外,相关文旅部门能提供活动场地、引流的支持,但囿于北方乡村距离大的特性,效果较为有限。
那么,作为青年大学生,我们能为乡村旅游产业、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呢?
其一,在其软硬件、工具的支持上,可以大胆结合实际、做出创新,引入前沿技术、新模式。如我们团队所见,大部分经营主体都存在新媒体创作效率、宣传精准度方面的1问题和需求,而现有工具恰好无法满足。比如,驻村书记提到,从平常的文案创作阶段起,自己便会使用“文心一言”等大语言模型,已产生重度依赖,但PPT制作、插画创作等方面,现有工具能起到的帮助却几乎没有。这提示我们:可以进一步创新工具,服务于新媒体创作、“微信小店”装修、商品详情页面设计等“轻技术”需求,为农旅行业“增效”。
其二,在其技能、知识的支持上,大学生可以发挥调研实际、联系不同主体的优势,广泛服务于这些人才缺口。正如驻村书记所言,农旅行业实际上是“严重缺乏市场调研”的,而大学生正可以借社会实践等机会,走入基层、广泛联系各方主体,总结农旅发展经验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操作流程(SOP)。进一步地,根据所获经验,可以辅助相关培训方开展技能普及、知识共享,让经营主体学会直播拍摄、策划运营等。除此之外,还能开展普法、普规活动,如乡创政策、签约与合同的注意事项等,从而便利于相关经营者与村支部、房东等相关主体相互联系,为农旅行业“提质”。
其三,在实际落地过程中,更要坚定信心、坚持孵化。正如驻村书记所言,许多大学生项目空谈“数字化”“智能化”,但却乏对乡村实际的治理细则、管理形式,导致“假大空”现象严重,脱离乡村实际需要,难以落地孵化。乡村振兴需要耐心,不能半途而废,因此更需要热爱、信心、决心。
大庄科乡一行,让我们收获颇丰。但正如驻村书记所提到,我们通过随机抽样,选择来到沙门村是幸运的,因为对于农旅行业来说,并非所有村庄都像这样有好的资源或产业体系,大部分仍处于落后的初级阶段、不成体系。这样的“幸存者偏差”提示了我们:乡村振兴任重道远,广阔天地大有可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