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浪费了10分钟,在讨厌的情绪中下载某拼APP,一点点戳开花里胡哨的引导语句,皱着眉头观看其特色动画。“助力”“免单”等词语,在接触到它们时我便会同样皱眉,背后是不理解、不认同这种所谓的新形式。
然而,这些为大众所接受的,其普及度越来越高,说明必然有市场,像我这种抵触情绪可能只是个例。现在或许我能理解,以前固守传统纸质载体的笔者,是如何对电子载体的文学感到厌恶的了。
曾无数次劝自己不要和所谓世俗“同流”、把抖音当做不离手的娱乐工具,却无数次打开b站,在自己熟悉的生态圈中,刷着属于或不属于自己圈子的短视频,无论感兴趣与否、有用与否。一边固执,一边妥协,明面上讨厌网红短视频一类的新兴生态,暗地里却又在茧房内获取即时多巴胺刺激。或许,这也是一种贬义的“殊途同归”。
不是为了批判,不是为了讨伐。写下这些,更多是思考自我,在这个时代到底应该如何存在。